2009年3月20日

口嫌體正直的面對陶亞倫的宏觀調控一文

在趕論文的空檔...這種多管閒事有時成了消遣...
____________________

最近陶亞倫的<宏觀調控下的台灣當代藝術>一文在網路上引起熱烈的回響。對於我而言,在論述與實踐之間則是一種口嫌體正直的分裂狀態。

1.「口嫌」的部分:

這當然是對陶文章中的幾個論點提出質疑,首先,陶亞倫認為台灣過去幾十年來的當代藝術環境,已走向逐步開放,且民間的機制也深具活力、蓬勃發展,而這種「榮景」將隨著政府接管而不再(比如當代館、威尼斯台灣館、台北雙年展的收回等)。然而這種論述卻建立在一個右派邏輯上,也就是「民間=自由開放」,「政府=保守迂腐」,若把這種論述放在某些行業上卻很難說得通,比如「醫療保險」,美國正是因為恐共而拒絕了公共醫療保險,然而在加拿大、歐洲,看病不用錢是常態,私立的健保意味著你看個病還得跟保險公司討價還價,爭論哪些可理賠哪些不能理賠。如果健保是這樣,藝術也是一樣的狀況嗎?事實上我們很難把藝術事業全然丟到自由的市場機制裡,否些那些靠著政府補助辦的展覽都將面臨問題,而被迫轉向商業考量。
進一步把陶所謂的蓬勃發展的例子攤開來看:
陶文中也質疑了林宏璋等北美館咨詢委員的觀點,後者認為「雙年展這幾屆的品質下降,同時年輕一代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已出現斷層」。我們顯然不能忽視這些咨詢委員們的意見,除非陶對於最近幾個品質堪慮的展覽視而不見。
以當代館的展覽為例,這些爛展覽確實發生在政府回收之後,然而他們的展覽組顯然不可能自己打理所有展覽,許多展覽實際上仍是外包出去(比如包給那個頗令人垢病的顏忠賢這種「民間力量」)。
這意味著,如果年輕藝術家與策展人出現斷層,它的癥結也在於「民間」。回顧最近幾個以「年輕藝術家」為賣點的展覽,果凍世代,CO-Q,小碎花布....不巧的是,這些展覽不約而同地將年輕藝術家歸類為政治冷漠族群,然而年輕藝術家都是這樣的人嗎?顯然不是,但是這些展覽卻都選擇了這樣的形象做為今天年輕人的標示,那麼它當然出現斷層!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過,這種對於年輕藝術家的化約和台北雙年展近年的主軸(2006的"在乎現實嗎?",以及2008台北雙年展)相比較,根本是莫大的諷刺。除非未來真的天下太平、否則我們仍將面臨全球化、種族問題、環保議題....等等課題,否則我們怎能期待這些政治冷漠的年輕藝術家與策展人,在十年後搖身一變成為犀利的知識分子。換言之,當前的「民間力量」,正是不斷壓抑年輕族群政治意識的黑手。

2.「體正直」的部分:

如果我們對於政府介入會導致「行政主導」產生「不專業」的疑慮,那麼這種「行政主導」與「不專業」的現象從來都存在,因為民間活絡時仍是仰賴政府補助,收回之後政府仍會發包給民間經營。這使得我雖然對陶的文章頗不贊同,卻認為同共參與這樣的批評或更加實際的行動是好的,我們仍得對此不斷發出意見。

沒有留言: